鍾老師酒後珍言(3)

12 月 1, 2020

竹葉連糟翠,蒲萄帶曲紅。

相逢不令盡,別後為誰空。

這首詩是隋末唐初,約公元六百年,一位好酒多於好詩的詩人王績所作,按他詩中所說,與朋友對飲,喝的包括有紅葡萄酒,而紅酒以外,另一種有人解讀為竹葉青。王詩人,誇稱酒量甚佳,一飲五斗而不醉,因此自稱五斗先生。當年一斗為十升,一升約等於現在的二百毫升,五斗即10 litre,難怪他自誇海量。王績別字無功,人如其名,無甚功績,雖然為官,但天天喝酒而不理政事,於是屢次被同僚彈劾。據說他似乎不僅喜歡喝,還精於品,寫過「酒譜」,還有「酒經」,比我們在香港的「酒經」早了足足一千四百年!想一看唐朝時代的「酒經」寫些甚麼?據聞原作早已散佚了,但相信一定不及我們的現代「酒經」精彩。

且說一說竹葉青這種酒,近代竹葉青是以汾酒為底酒,加上竹葉和不同藥材蒸餾而成。而那時卻只是以竹葉放進黃酒裡浸漬的所謂「調配酒」,原產地是山西汾陽縣杏花村,晚唐杜牧所寫的「清明」,也有提及到杏花村飲酒。而不少文獻,文章和詩詞,也對竹葉青推崇不矣,朝廷更選為貢酒,可見當年的汾陽杏花村竹葉青是赫赫有名的。而王績把葡萄酒和它相題並論,如此類推,葡萄酒當時是非常流行的,至於為甚麼沒將葡萄酒選入宮廷?原因不難明白,當時的皇帝是中國有名的暴君之一隋煬帝,皇上飲了好年份,龍顏大悅,貢者嘉官晉爵。可是葡萄酒就是這樣,不是每個vintage都能維穩,也不能無限量供應,要是皇上發覺新年份水準下降或者供應不繼,龍顏大怒,隨時推出午門,梟首示眾。衡量得失,還是竹葉青安全老實得多,不外穀物發酵加上浸漬調配而已,要多少有多少。

到了隋朝被唐取代,唐太宗貞觀之治,進入百多年的盛唐時期,這時期疆土之大,國力之強,文化之盛中土前所未有,社會穩定,人民富庶,葡萄酒已不再是王公大臣、文人名士的禁孌,民間也開始釀造起來,老百姓飲用葡萄酒已十分普遍。由武則天等人的帶動下,女權日漸高漲,隨著社會開放,社交場合中,喝葡萄酒的風氣已不分男女性別。至於所謂「燈紅酒綠」這個成語是否由那時開始?老鍾不甚了了,但酒綠是否就是指竹葉青?這個我有所保留。

據《太平禦覽》記載,唐太宗貞觀十三年(公元640年),風塵三俠之一的李靖,率領唐軍大破高昌國(今新疆吐魯番),唐太宗從高昌獲得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酒釀造法後,(是否曹丕的釀酒法不佳或已失傳?不得而知)不僅皇宮禦苑裏大肄種植葡萄,還親自參與了葡萄酒的釀製,真正實踐了Mis en Bouteille au Palais,會否比波爾多還早千多年?老鴨不敢置喙,以免如前文所講,再次惹來殺身之禍。

上述的馬乳葡萄外皮青綠,由於葡萄粒大,每顆6-8 gm,且形狀酷似馬匹的乳頭而得名。對葡萄酒稍有認識的都知道,無論甚麼顏色的葡萄,都可以釀造白酒,而只有黑皮葡萄才能造出紅酒來,既然馬乳葡萄是青色的,那麼有理由相信,唐太宗釀造和飲用的是白酒。老鴨以前曾經,現在仍然不斷,向有識者發問,白酒為甚麼叫白酒?英文white,法文blanc,意文bianco,但橫看豎看,它都不是白色的,但至今還沒得到一個使老鴨滿意的答案。如果讀者嘗試過,或參觀過釀酒,就知道白葡萄酒發酵時,汁液上浮著青青綠綠的泡沫,還散發出一陣酸餿味,不了解的可能會覺得嘔心。又或於釀酒季節旅遊到歐陸產酒國,部份居民就愛飲這些時令的半汁半酒的半制成品,醬狀物甜甜的有點酒味,最特別的是它因為發酵還未完成,所以帶有濃烈的餿味。就算發酵完了,新釀出來的白酒顏色偏綠而混濁,經過過濾和放得久了才漸漸澄清及轉黃,卻仍帶一絲的青。但無論如何,它都不是白色的。那年代,中土就管這種葡萄酒叫「綠酒」。

上期借用劉禹錫的《蒲桃歌》,也有提及葡萄品種,       「馬乳帶輕霜,龍鱗曜初旭。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馬乳葡萄上帶著的一抹輕霜,不就是描繪了白酒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嗎?而龍鱗,應該是紅酒葡萄的一種,顆粒晶瑩如初昇紅日。馬乳葡萄現在不時在市場可以買到,是很好的食用葡萄,已經沒有釀酒師拿它來釀酒了。至於龍鱗,可能因為果粒緊密如龍身上的鱗片而取名,究竟它會是現代的甚麼品種?這不諦是個好名字啊!

「你精我都精,飲杯山西竹葉青。」我們華人早在千多年前的唐代已經飲用山西汾陽縣杏花村竹葉青了,難怪變得如此精明,所以叫唐人是錯不了。不過上面這兩句是出自八十年代的電視廣告,下面四句才是杜牧講汾酒的唐詩。
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
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
有興趣和我談論葡萄酒的朋友,歡迎電郵[email protected]

0 Comments

Submit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